灵活用工行业调研:过半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五千以上
时间:2022-12-21 13:35:38点击量:673次


前不久,2022年考研国家线公布,与去年相比,多个类别分数线出现上涨。据统计,今年全国考研大军有457万人,院校计划招生约110万人,这就意味着将有超过三百万考生落榜。


除去打算明年再次考研,或以其它方式继续深造的学生,今年将有大量劳动力涌入职场。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很多企业的招聘工作暂缓甚至暂停,这导致很多劳动将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灵活就业”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的压力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劳动者用户画像

根据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超过40%的灵活用工劳动者是自由职业者;23%的劳动者在个体自营店等非正规单位打工;约20%的劳动者以临时工的身份在正规单位非正式就业;还有16.7%的劳动者从事灵活性兼职。另外,在中国灵活用工劳动者中,女性占比达61.2%,已婚已育人群占比达56.7%

image.png


2022年中国劳动者选择灵活用工原因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有五成的中国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可作为兼职的选择;其次是,时间灵活适合自己。

image.png

据了解,目前灵活就业的火热,不单是因为从业人员自己感觉时间自由,在行业种类选择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在灵活就业中,已婚已育人群占据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工作方式,能让他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



2022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劳动者收入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中国43.8%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收入在五千元以内,56.2%的劳动者收入超过五千元,其中,有10.4%超过一万元。

image.png

灵活就业人员在面对众多劳动任务时,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劳动不分形态,在努力工作情况下,灵活就业劳动者就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

灵活就业适合哪些群体?



灵活就业的形式,其实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对于主动一方来说,他们的群体则更加年轻化,以90后、00后为主。这一批就业群体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工作模式和內容。他们除了上班贡献价值外,更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生活的品质与乐趣,年轻人也越来越追求自由的生活和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不再愿意被工作束缚,敢于发出更多声音。除此之外,在求职过程中,“喜欢、新奇、合适”代替“稳定”成为首选标签。
    被动选择灵活就业的人群,他们更多的是在通过这一方式渡过“失业”的难关,或者是面对着沉重的经济压力,无奈选择在本职工作基础之上进行灵活就业,来赚取第二份收入,贴补家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灵活就业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群体:

01


退休人群:

 根据相关部门规定,男性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社保累计缴费满15年的,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
     很多人退休之后,因为长时间规律作息,突然退休空闲下来不知道做什么,心理会产生恐慌,出现不习惯的情况,这样的人群非常适合灵活用工这样的服务模式,找一些力所能及、时间灵活的工作,可以打发空闲时间,也可以给自己退休一个缓冲期。

02


全职妈妈:

 很多全职妈妈总会担心自己长期待在家中会脱离社会,丧失工作能力,跟不上爱人的步伐,增加家庭负担,但如出去工作则会无法照顾好孩子。那么,灵活用工就非常适合全职妈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做一些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一来提升自我,二来帮助家庭减轻经济压力。

03


兼职人群:

 灵活用工非常适合想要兼职的人群。对于既不想要舍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又想要获得更高收入的人群,可以通过兼职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增加额外收入。这种兼职也适用于在校大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能找一些兼职工作,不仅可以勤工俭学,还可以寻找职业方向,同时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职场累积经验,打下基础。

04


技能型人群:

 在某个领域里,具有丰富知识、深厚积累、长期经验、突出技能者,最适合选择灵活就业。这部分人如果只是固定在一个单位上班,只能得到有限的报酬,但是选择灵活就业,往往能够获得比工资更高的收入。并且这部分人过往职业生涯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并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收入而生活陷入窘境。

05


下岗人群:

 下岗人群一般都是在35-45岁之间,在他们当中,除有卓越工作成绩外的人员,其他人员在职场竞争中的优势就会略显薄弱,再就业的难度会有所提高。因此,灵活就业的方式会更加适合他们来渡过失业难关,亦或者成为他们之后获得收入的一重要途径。

(数据资料来源:艾媒网)


·汇用薪为共享经济灵活用工平台,为企业提供共享经济综合服务;

·企业可通过汇用薪平台发布任务、验收、支付,在线查看银行回单、发票等结算凭证。

您身边的一站式灵活用工解决方案服务商

河南首家国有灵活用工平台

更多内容关注公 众 号:汇融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