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灵工:大学生做网络主播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4-10-12 16:34:46点击量:102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网络主播这一职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之一。2024年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网络主播”纳入国家职业分类。这一举措标志着网络主播从新兴职业走向正规化、职业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网络主播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直播行业的职业化、产业化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革的背后,离不开监管部门、平台方以及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网络主播职业化不仅仅体现在内容质量的提升上,还包括整个行业生态的规范化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根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的数据,2023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095亿元,MCN等机构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主播职业的细分和专业化发展。此外,网络主播职业的逐步规范化也有助于消除社会对这一职业的偏见,推动其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就业选择。

网络主播:大学生的自由选择与就业的“蓄水池”

网络主播这一职业形式,满足了年轻人对灵活就业的渴望,彰显了从传统被动参与的“零工”到更加自主的“灵工”的重要转变。凭借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做主播”成为了“95后”高校毕业生追求自由职业的热门选择之一。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这一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平衡,而网络主播的规模化和普惠化特点,使得更多年轻人可以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网络主播不仅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引发了显著的就业乘数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这一职业并不仅限于镜头前的表演者,还涵盖了背后庞大的运营团队,包括从内容策划、现场控场到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网络主播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数字经济的就业容量,并为诸多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形成了显著的就业乘数效应。

此外,网络主播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触网”“活化”与“出圈”。例如,“上戏416女团”通过网络平台将京剧这一非遗带入了年轻人的视野,不仅延续了文化的传承,更开拓了全新的观众群体。这种“出圈”现象,充分体现了网络主播职业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同时也展示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风物长宜放眼量”:理性看待灵活就业


然而,当前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大学生做主播,是一种“不务正业”。这种“一刀切”式的判断有失偏颇。在当前多元化的就业环境中,网络主播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我们应当支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拥有更多的弹性。社会和行业应推动网络直播健康、规范发展,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帮助大学生在这个新兴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其报告《创作者经济:中国数字新职业的崛起》中提出,网络主播等创作者是对传统线下职业的升级与重组。报告中明确指出,网络主播等创作者的工作远非简单的“录制视频、互动交流”。随着行业的日益成熟和专业化,内容创作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它要求有更加精细的策划与制作、更广泛的产业链布局以及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这表明,网络主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与此同时,在视听产业和直播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正逐步融入高等教育体系。2023年9月,浙江传媒学院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开设了新媒体主播方向课程,进一步推动了电商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电商行业输送了大量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了共赢局面。

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下,网络主播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见证着社会经济转型的深远变革。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社会对新型就业形态的逐步适应,也反映了对多样化职业选择的宽容与开放。因此,应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新兴职业生态,深刻理解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与职业多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句话,我们应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审慎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网络主播这一大学生的全新就业选择。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更多信息关注公众号:河南人才共享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