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让年轻人审美疲劳的土味短剧,如今却将目光投向了中老年群体,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黄昏之恋:五十岁的闪婚》《霸道总裁的黄昏恋曲》《妈妈级闪婚》等一系列中老年霸总短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短视频平台,紧紧锁定了那些经济条件优渥的中老年观众。
在这些短剧中,男主角从以往的富二代、赘婿,摇身一变成为了白发苍苍的霸总本人。而那个歪嘴龙王,表面身份竟是一位退休司机,他深深爱上了那些气质出众、年近半百的阿姨们。
这些闪婚的夕阳红恋爱,聊天话题围绕着养老计划和遗产分配,约会地点不再是高档餐厅或夜店酒吧,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园和广场。
这些加起来已过百岁的男女主角,摒弃了年轻人的爱情游戏,一旦看对眼便直接闪婚同居,他们深知,将日子过好才是硬道理。
然而,短剧终归是短剧,那些狗血套路依旧存在,就像《回家的诱惑》衍生出了上一代的故事,而《白衣校花与大长腿》则让主角们摇身一变,演绎起了《父辈的爱情》。
这些变化让初次接触的年轻人们大吃一惊:“这剧情好熟悉,可年龄怎么如此陌生?”
短剧入侵爸妈的手机:
短剧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悄然侵入了爸爸妈妈的手机。
“我叫李秀芹,今年四十五岁,是江河酒店的大堂经理,平时喜欢健身,跳跳广场舞。”一部专为中老年人打造的短剧,就这样生动地拉开了序幕。
这些吸金无数的短剧,往往离不开反转套路:反派角色将势利眼和刻板印象演绎到了极致,而主角或主角身边,总会有一个手握千亿资产的大佬。前期,他们被周围的恶人百般欺凌,但到了后期,却直接打脸反派,翻身做主。
一分钟内三个反转,全程高潮迭起,虐点与爽点并存,只为调动观众的情绪。当短剧的主角换成了年近五十的丧偶阿姨和头发花白的总裁大爷,剧情套路依旧不变。
剩女歧视、相亲彩礼、儿女欠债等现实矛盾被无限放大,女主角几乎要自暴自弃。但就在这时,一个天降总裁出现了,所有的矛盾瞬间烟消云散,她的情绪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伴儿,不仅温柔多金,还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如果阿姨们有梦中情人,那肯定是短剧中的中年总裁——
浓眉大眼、热爱烹饪、疼爱妻子和女儿,还腰缠万贯。
只需将年龄和场景稍作调整,同学会的攀比、婚纱店的圆梦、广场舞的霸凌,都能完美展现“甜宠”二字的核心魅力,吸引中年观众的关注。
原本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影视剧本就稀缺,且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一旦不小心出圈,往往还会伴随着负面新闻。
例如,蒋雯丽与明道主演的中年偶像剧《转角之恋》,就因情节生硬尴尬而遭到了全网的嘲笑,蒋雯丽也因此被冠以“嫩丽”这一颇具嘲讽意味的称号。
然而,这些生硬、尴尬甚至土味的中老年影视剧,却自然有其受众群体——那些平时在网络上鲜少表达、缺乏存在感的中老年人。他们同样热爱刷短视频、看直播,甚至愿意为短剧付费上头。只不过,银发族女性更偏爱老年版的霸总狂宠、广场爱恨、婆媳纠纷,她们更关注细节上的情感共鸣。
《黄昏之恋:五十岁的闪婚》中的女主角并不嫌贫爱富,她相亲的理由并非是为了开启黄昏恋的浪漫爱情,而是希望老了能有个伴。
而针对银发族男性的短剧,则明显更加硬朗。从《代价老爹:巅峰归来》到《老炮儿:上阵父子兵》,这些短剧与龙王赘婿的套路如出一辙。
扮猪吃虎、姜还是老的辣、狠狠教训狂妄无礼的年轻后生,被遗忘的大佬再次出山,只需站在那里,就能摆平一切困难。
事实证明,叔叔阿姨们对这类精准拿捏人性弱点的剧情套路,完全无法抗拒。
短剧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在国内,中老年短剧的兴起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中老年演员,面向中老年观众,这样的模式在国内尚属少见。
然而,在新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老戏骨们无戏可拍的困境,这不禁让人深思。
但在全球范围内,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却层出不穷,演员们即便步入晚年,也依然有戏可演。
欧美影视圈中,大器晚成的故事屡见不鲜,汤姆·汉克斯、杨紫琼、梅丽尔·斯特里普等明星,即便年逾六旬、七旬,依然活跃在荧幕上,不断挑战新的角色,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他们的花期似乎没有终点,即便到了退休的年龄,依然片约不断,有机会竞争各种大奖。
然而,在国内的影视圈中,中老年演员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优质的中老年主角作品稀缺,仿佛上了年纪的演员只能在剧中担任配角,或是出演那些市场反响平平的煽情催泪片。
一些中老年演员在尝试年轻化、恋爱戏等角色时,也往往遭遇观众的吐槽和批评。
《转角之恋》的翻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扮年轻、恋爱戏和倚老卖老似乎成了中老年演员的三大禁忌。在综艺节目中,一些中老年演员也常常被贴上“封建大家长”的标签,难以摆脱固有形象。宋丹丹等演员多次宣布退休,而刘晓庆等人在采访中依然表示愿意挑战年轻角色,却也常常引来争议和嘲笑。
在这个以年轻为美的时代,观众和资本都更倾向于追逐年轻人的喜好。小荧屏和大银幕上,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中老年演员则往往被边缘化。
然而,土味短剧却在这个时代逆流而上,率先接纳了中老年演员,也看到了中老年观众的内容消费需求。
这些短剧内容包罗万象,既有退休公务员在横店拍摄微短剧发挥余热的故事,也有曾经的小龙女李若彤在短剧赛道找到再就业机会的传奇。他们通过短剧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短剧行业的兴起,不仅为中老年演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满足了中老年观众的内容消费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沉迷于短剧。
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今年三月头部短剧APP用户中,有近四成的年龄都在46岁及以上。这些中老年观众不仅喜欢观看短剧,还愿意为之付费。今年3月,头部APP他们每月在线上消费的金额大多在1000至1999元之间,显示了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
短剧最初的受众群体,曾一度被界定为“三保人群”——保姆、保安、保洁。
然而,这一受众画像已悄然发生变化。如今,更容易沉迷于短剧的,是那些四五十岁、有钱又有闲的父母们。
在大众的传统印象中,中老年人似乎与手机等电子产品格格不入,他们更偏爱电视节目、户外登山以及棋牌麻将等娱乐活动。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8%的时代,银龄群体仿佛成为了魔法世界里不会魔法的麻瓜,一旦上网,便似乎随时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60后、70后成为了比年轻人更加资深的“低头族”。他们不仅在网络上浏览新闻、观看短视频,还热衷于参与各种线上活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与乐趣。
互联网,不一定只属于年轻人: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中,似乎有了全新的解读。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五十岁以上的网民占比已近32.5%,中老年网民数量接近3亿。
他们不仅活跃在朋友圈中点赞、转发养生文章,还可能是在多邻国打卡600多天、锦标赛排名总是遥遥领先的超级学霸。有的爸爸拿起新设备,玩起了2000年发售即风靡全国的经典游戏《帝国时代2》,在电子世界中平等地征服着每一个国家;有的妈妈则一早起床便打开《动物森友会》,在宁静的小岛上捞鱼捕虫赚零钱,在虚拟的世界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与乐趣。
短视频风靡的今天,中老年群体被视为互联网的最后的蓝海。
在微信视频号等平台,45岁以上用户占比一度高达70%,他们不仅是忠实观众,更是创作的中坚力量。
国内短视频平台上,中老年人创作的风景摄影作品占比超四分之一,展现了他们对美的独特见解。
从在线学习、游戏娱乐到社交互动,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需求与年轻人无异,只是他们的兴趣更富时代特色,偏好鲜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互联网世界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展现出银龄一族的活力与魅力。
当这代90后、00后变老时,他们或许也会像现在的中老年人一样,继续热爱互联网和短视频。男性可能依然会沉迷于《黑神话》等游戏大作游戏和科幻电影,而女性则可能依然会喜欢看剧追综和乙女游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2.9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按照联合国相关划分标准,我们已经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在这个老龄化的时代里,银发经济等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崛起和壮大不仅为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短剧的转身只是时代大潮之下最先被发现的一个小小切面。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将不断提升。
更多信息关注公众号:河南人才共享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