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年轻人时兴打“零工”,做好促进新式就业课题
时间:2025-03-03 09:42:35点击量:273次


 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正逐步成为吸纳青年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这一年轻人中的新就业取向也让85后市政协委员徐默涵有所关注,今年两会,他想就促进青年人“零工”式就业与提升相关社会保障提出建议。

image.png




青年人成“零工”经济主体





徐默涵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零工”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4万亿元大关。其中,青年人占据了“零工”经济的主体,据统计,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青年“零工”从业者数量已达到数十万人,涵盖了创意设计、软件开发、网络营销、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


这些“零工”青年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自身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徐默涵同时发现,尽管“零工”经济为青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支持及创业扶持机制尚待完善。


他在调研中发现,“零工”经济在为青年人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缺失等方面,不仅影响了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


徐默涵表示,不健康的环境对青年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技能匹配与职业发展受限。部分青年人在踏入“零工”就业领域时,常因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缺乏长远职业规划而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不少青年人觉得较难实现职业晋升和个人成长。同样,尽管上海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上已有一定建树,但对于希望在“零工”经济领域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资源仍然有限,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潜力。


“零工”经济虽赋予青年人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但工作不稳定性和收入波动性同时存在。当前社保体系主要针对传统全职就业设计,对于“零工”经济下的灵活就业群体,存在覆盖不全面、参保门槛高、转移接续流程繁琐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让青年就业者同时缺乏稳定的收入支撑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来抵御经济风险。


“‘零工’经济也成为促进年轻人就业的新方式,面对新情况,如何提升社会保障,增强职业扶持,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徐默涵说。




做好保障促进长期职业竞争力





今年两会上,徐默涵也打算将这一问题撰写成提案提交大会,希望引发更多关注与讨论。


在他看来,上海是一个包容度非常广的尝试,应该更有尝新的优势。在促进青年人“零工”式就业方面,应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提升技能水平、鼓励创业创新、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等措施,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零工”经济生态。


他建议,应首先完善“零工”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零工”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灵活的社保参保政策、便捷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以及针对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同时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为灵活就业者缴纳社保,政府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补贴,以减轻企业负担。


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提升青年人参与信心。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强对“零工”经济的政策宣传,提高青年人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政府应定期发布“零工”经济就业报告,分析就业形势、行业趋势等,为青年人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要促进“零工”领域的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他建议,可以开展面向青年“零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并鼓励相关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建立体系化的长期职业发展培训,提升青年人在个人发展中需要的长期的职业竞争力。


对于社会层面,徐默涵还提出,要加强“零工”经济方面的政策扶持。如将“零工”经济创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支持、税收优惠等全方位扶持。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在“零工”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如开设线上店铺、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创业贷款担保等扶持。


更多信息关注公众号:河南人才共享科技集团